朱虹:让《一代宗师黄庭坚》走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
今天,在这秋意渐浓、文脉奔流的美好时刻,我们共同见证江右文化海外传播纪录片《一代宗师黄庭坚》的首映盛典。作为这部纪录片的总顾问,同时也肩负着纪念黄庭坚诞辰980周年大型文化丛书《修水翰林书库》总顾问的职责,此刻我的内心既充满振奋,又倍感荣幸。我谨代表文化顾问团
今天,在这秋意渐浓、文脉奔流的美好时刻,我们共同见证江右文化海外传播纪录片《一代宗师黄庭坚》的首映盛典。作为这部纪录片的总顾问,同时也肩负着纪念黄庭坚诞辰980周年大型文化丛书《修水翰林书库》总顾问的职责,此刻我的内心既充满振奋,又倍感荣幸。我谨代表文化顾问团
2025年秋天,长沙到九江的高铁线还没定,官方没说,可地方上已经吵开了,北线走平江、修水、武宁,最后到庐山站,中线过浏阳、铜鼓、共青城西,南线绕上栗、万载、高安、奉新,再接上庐山,三条线终点都是庐山,可服务的地方全不一样,这不只是修条铁路的事,是重新分这块饼。
1981年初春,北京军委礼堂灯光并不耀眼,黄克诚举着一张泛黄的稿纸,声音微哑却干脆。台下坐着的,既有头发花白的老兵,也有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军官。没人出声,连咳嗽都极轻。那天,距离彭德怀逝世整整七年。
两百多家茶企挤爆小县城,行李箱里装的不是换洗衣服,是刚出炉的比价表。
9月起,中国作协开展著名作家抵达文学“县”场活动。首站活动,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走进江西修水,开展文学公开课、读者交流会等活动,推动优质文学资源直达基层。
9月25日晚,2025宁红之夜在江西九江修水秋收起义纪念广场举行。作为2025中国红茶大会的开篇重头戏,这一夜,修水以茶为媒,以茶会友,向全国茶人展示了宁红茶的独特魅力。
9月25日至27日,2025中国红茶大会在九江修水举行。这一全国性茶界盛会落地修水并非偶然——背后是修水千年氤氲的茶香历史,是宁红茶穿越时光、历久弥新的魅力。
修河滋养千年,文脉绵延不绝。这里是“诗书双绝”黄庭坚的家乡,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故里,更是湘赣边秋收起义烽火燃起、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诞生的红色热土,“宁红不到庄 茶叶不开箱”的佳话更让这片土地的茶香穿越百年。9月25日上午10:00——11:00,“赣潮C位战”
9月起,中国作协开展著名作家抵达文学“县”场活动。首站活动,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走进江西修水,开展文学公开课、读者交流会等活动,推动优质文学资源直达基层。
南昌起义后,毛泽东同志领导了秋收起义。这次起义首先在修水爆发,起义部队在修水县城举起义旗,向长沙挺进。进攻长寿受挫后,毛泽东主张:发动群众,扩大力量,实行武装割据,建立根据地。起义队伍跟随毛泽东踏上了前往井冈山的道路。
“家规”两个字,听起来像老黄历,可江西德安义门陈氏的祠堂门口,每天傍晚都有放学的孩子排队打卡,打卡内容不是背古诗,而是轮流念祖训——“家严三尺法,官省五条刑”。
修河潺潺,幕阜巍巍。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江西省修水县,不仅重峦叠嶂、溪流纵横,更是一片红色热土。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支工农革命军队和第一面军旗,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心,有着永不磨灭的抗战记忆。
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“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”要求,输送优质文学资源直抵基层,回应基层作家和广大读者的热切期盼,挖掘培养基层写作力量,今年9月起,中国作协创新开展“著名作家抵达文学‘县’场”活动。9月6日,“著名作家抵达文学‘县’场”首场